河大教授王立群:一座小城·一所大学·一位夫子

浏览量:23.0万次 发布时间:2017-11-28 16:55 来源: 作者:

  “一座小城,一所大学。小城叫开封,大学叫河南大学。开封不大,却曾经是七朝古都……扎根在这座幽静古朴的小城里的河南大学,开启了新式高等教育……来到河大,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邂逅……”这是他在2011年新生报考志愿时所写的博客——《一座小城,一所大学》,他,是这小城中大学里的一位夫子,他说,每个人都有梦想未来的权利,但未必每个人都会为梦想找到合适的停泊地,我们要学会选择。他,就是王立群。

  王立群 简介

王立群生于1945年,山东新泰人。现任文学院教授、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、中国《史记》研究会顾问、中国《文选》学会副会长。国家级教学名师,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,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。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——“《文选》版本、注释综合研究”以及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——“历代学文献辑考与研究”。出版有《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》、《现代〈文选〉学史》、《〈文选〉成书研究》等学术专着,为《百家讲坛》录制过《汉代风云人物》《王立群读史记》《大风歌》《王立群读宋史》等。

  寻常生活尽显夫子本色

开封市仁和小区,和百年名校河南大学东门隔着一条马路,小区里,斑驳树影中静谧矗立的数栋单元楼,与院落中的草木相依,这个我校教师小区里的某套单元房,就是王立群的家。

居家的王立群衣着朴素、得体,举手投足间从容、儒雅,身上那股老派学者的气度显露无余。

出乎记者一行人的意料:家中陈设简简单单,平时王立群和夫人居住的这个不足120平方米的单元房里,看起来和普通家庭别无二致。客厅里,电视机、空调等普通家用电器看起来“服役”的日子都颇有些年头了,唯独摆放在沙发上的一台苹果电脑,看起来是这间屋子里最“潮”的电器。

“平时就在这儿备课。” 王立群指了指身后的长沙发说,这儿就是自己日常工作的地方,沙发前摆放的一张实木茶台成了屋内唯一一件“奢侈品”,但茶冷台凉,还有些灰尘,主人显然很久没有用过它了,上面随意堆放着数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。

坐在沙发上,王立群将电脑放置在自己的腿上演示道:“从1992年我开始用电脑,这个技术对我来说不是问题,因此,大量的备课都得我自己来做,不能假手于人。”

王立群 说话和他在《百家讲坛》上风格差不多,字斟句酌,有条不紊,看似慢条斯理,实则思维缜密、语速极快,说过的话很少再重复,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节奏,采访中,细心的他多次提醒记者放置好录音笔。

“给你们沏杯茶吧。”聊了一会儿,看起来并不善与人应酬的王立群边起身边说,儿子在郑州工作,夫人这段时间不在家,“我自己买菜、自己做饭、自己写讲稿、自己发微博。”说完这一串的“自己”后,他自己也笑起来了。

无丝竹之悦耳,有案牍之劳形,记者眼前的王立群,让人实难和讲坛上那个神采飞扬讲述历史风云突变、帝王将相纵横捭阖的大学者联系起来。这一刻,没有了讲台的阻隔,不在荧屏的两端,他,本真而家常。

  “看写缩讲”挥洒百家讲坛

从记者邀约王立群接受访谈到如愿以偿,前前后后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,其间生出不少枝节,谈及此,王立群直言不讳:我不愿接受采访,能拖则拖,拖到能不采访最好。

看着记者掩饰不住的惊愕表情,王立群忙解释道:实在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

“2009年因为重度冠心病,第一次手术我差点就死在手术台上,3月份心脏做了2个支架,4月份又做了4个,现在我带着6个支架。”抱病的王立群仍在工作,拿他的话说,“我一个月有20多天是在给央视打工”。王立群给记者算着这笔细账。

“我研究的是中文,到《百家讲坛》我讲的是历史,即使是历史专业的老师,研究秦汉的不搞北宋史,研究北宋史的不搞秦汉史。前6年我讲秦汉,从2011年开始讲北宋,种种的大跨度带来的问题是备课量急遽增大。”

“首先,我要把原始文献看完,再把学术界的研究资料以及有关赵匡胤的学术论文一网打尽,一篇篇研读,这个工作量超乎常人想象。”王立群给记者看他所下载的全部有关赵匡胤的学术文章,仅一篇名为《高平之战与赵匡胤的崛起》的文章就近一万字,而这样的文章有数百篇。

王立群常常说自己的这套方法是“笨人用笨办法”。大量浏览阅读,这是“四步走”中的第一步:“第一步——看。要在对每个帝王的文献史料下很大工夫进行详尽的阅读,并大量掌握了史学界研究的情况,对学术界所有研究观点了然于胸,在此基础上,我形成自己的看法后才能动笔。”

“完成之后,第二步——写。写我自己的讲稿,每一篇讲稿9000字左右,赵匡胤系列40集,意味着我要写将近40万字。”

“第三步是缩。到讲坛上我不能带着这近万字的讲稿,因为我看不见,平时我要戴花镜,250度,可我上讲坛的第一个系列没戴花镜,再戴,人家不让你戴了,所以,得把每一集缩写成提纲,用一号字,我就带着这一号字的提纲上讲台。就是这看、写、缩,每个月就要耗费去我20多天。”

“最后一步是讲。每个月录制4集,每一集我讲40分钟。讲座对面有钟表,开始录制的时候归零,我一看时间快到了,脑子里会出现很多个删除键,节目需要36分钟,我把时间控制在40分钟,留4分钟的剪辑量。”

“整个赵匡胤系列一共40集,全部完成前后要花费我近一年的时间。”王立群直言不讳。“眼下我的精力、我的时间不允许我再去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,接受更多的采访,所有活动都没有讲坛影响最大、意义最大、价值最大。”

  41载积累成就人生巅峰

懂得珍惜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。从1965年高中毕业到2005年踏入百家讲坛,这条路,王立群整整走了41年。

“祖籍山东,出生安徽,童年南京,移居开封。”这是王立群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概括。曾经,他是一个被入另册的孩子。8岁移居开封,1958年小学毕业,学习成绩全部5分,学校决定保送王立群到当地最有名的中学读书。但是命运偏偏喜欢跟他开玩笑,因为家庭成分,王立群收到了录取通知书:开封市新新中学,这是一家民办中学。

“新新中学” 名字挺新,校舍极旧,是小巷里两处民宅。

既然是民办,国家当然不支付一分钱经费,13岁的王立群接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教育,他这个城市孩子,一入学就变成了“农民工”,“我们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,一周三天,步行十几里,自备干粮,到开封南郊搬砖、提泥,当起了搞建筑的农民工。”

谈及这段经历,王立群眉宇间没有怨尤,竟能风趣地跟我们说起当时无师自通总结出来的两项搬砖技巧:“一种方法是放在胸前,砖块横竖交叉放置,一直摞到下巴颏,然后用下巴的力量牢牢抵住。”王立群还边说边示范:“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背部来背,十指交叉相扣,把砖块层叠放在背上,头微微向后仰,用后颈的力量来控制砖块。”

“背的砖块都用水浸湿过,提的水泥都兑过石灰,搬过砖、提过泥的手只消一天就脱了皮,第二天缠上胶布继续干。”就这样,初中两年的半工半读,干了各种各样的活,建筑工地的搬砖提泥、钢铁厂砸矿石、化肥厂挖土方、酱油厂造酱油,所有学校能够联系到的活,所有可以由学生们挣钱的活,都要去干。王立群和他的小伙伴们明白:不管活儿多重,多艰苦,必须咬牙坚持,因为,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学。

1965年王立群参加高考,考得不错,但再一次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,他没能实现自己去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梦想,而是做了一名小学代课教师。在这7年的时光中,他教过语文、数学、书法、物理、美术和音乐。此后,他又在开封市的一所中学里一待就是7年。

  经典常常不是读懂的,而是在现实中感悟的。

王立群曾写下过这样的独白:当我作为一名高考落榜的民办老师,在图书馆里读到这句‘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’时,我的感动,我的决心因此而起。懂得自强不息,不是《孟子》教给我的,是生活告诉我的。但是,它让我的忍耐和艰辛有了一个倾听者,让我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,也鼓舞了我面对人生逆境的勇气。

1977年恢复高考时,王立群已经32岁。按当时的规定,超过30岁的考生必须是1966、1967、1968三届的高中生。王立群是1965年毕业的高中生,不符合报考条件,错失了高考机会。

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,王立群当即下了考研的决心,就近报考河南大学(当时称开封师范学院)中国古代文学专业。高中生直接考研究生困难很多,最头疼的是外语,王立群向单位同事借了一套《俄语》教材,啃了大半年,竟然过关了。

就这样,1979年由高中生直升研究生,考上河南大学研究生,和后来进入《百家讲坛》一样,都是王立群人生中的重要拐点。

之后留校任教的王立群几十年如一日,原本枯坐书斋,读书、写书、教书,曾有同事这样描述他:“平时在系里谁都不是很热络。和他共事20年了,想不起来和他有过什么故事。” 眼看要以此终老,忽如一夜春风来,王立群的命运因为《百家讲坛》而改变。

2005年,《百家讲坛》正在河南大学海选,王立群刚从北京出差回来,一大早赶回学校非常疲劳,他请求第一个讲,早讲完好回家睡觉。当天,他讲的是《鸿门宴》,平时给学生上课不知讲过多少遍了,所以张口就来,10分钟时间,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,他胜出了。

张爱玲说,成名要趁早,而王立群成名时以至耳顺之年。这几十年来,命运总是跟他开玩笑,他呢,不跟时代斗,不跟他人斗,而是跟自己斗,历练自己适应社会、适应环境、逆境中生存的能力,既然什么好事也轮不到自己头上,那就凡事做得让人无懈可击。

  胸怀使命 再续精彩华章

“早上7点钟起床,8点开始工作,中午12点到2点,做饭吃饭休息,2点到6点工作,晚上9点以后去散散步。为什么在9点以后?因为这个时候基本碰不到熟人。”

世事就是这样爱开玩笑:本来最不喜欢出头露面的老夫子,如今,抛头露面的偏偏是他。

“在南京签售时,我看到读者的年龄跨度是8岁到86岁,既有孩子,还有孩子的爹妈、孩子的爷爷奶奶,人常说老师不能‘误人子弟’,如果我备课不认真,讲座有差错,那我误导的可能不仅是子弟,连子弟他爹、子弟他爷都可能被误导了,所以我现在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有时间把讲稿写好,把课备好,一个月恨不得它有60天。”

正是大量的案头工作、严谨的治学态度,使得王立群对所涉猎的每一事件,都有着透彻的研究,尽量贴近史实,旁征博引,决不自己想当然地“戏说”,他因此被大家亲切誉为“最学术”主讲人。但严谨并不意味着呆板,讲到匈奴单于给吕后言辞粗鲁的“求爱信”,打趣说吕禄、吕产因缺少手机而联系不畅,逗得观众乐不可支。王立群,完成了把学术的严肃、严谨与观众期待的轻松解读巧妙的协调起来,犹如一把慢火,温和,持久,让你慢慢上瘾。

成名了,读了一辈子书的夫子被人从象牙塔推到了镁光灯下:“百度贴吧”“王立群吧”里、门户网站的微博里,有成百上千万的粉丝;他在全国的大部分城市里到处被人认出;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河南大学视察,惦记的是他;《美人心计》《步步惊心》《甄嬛传》电视剧火了荧屏,大家都想找他问问历史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……

火起来的王立群依然不疾不徐,他说,历史有四张面孔,弄清楚了就不会再纠结了。第一个,真实的历史,它一去不复返;第二个,记录的历史,是通过史学家记录的,比如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写的时候就体现了自己的选择和好恶;第三个,传播的历史,文艺作品占了大部分,电视剧、小说,加入了很多想象;最后一张面孔叫接受的历史,观众看电视剧、读书、听评书在脑子里形成了的形象,这个形象和真实的历史可能完全不一样。主讲人要做的就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,对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,尽可能地讲出主讲人心中认为的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东西。

讲坛不好上,有人想上,却上不去;有人上了,成了流星,讲一个系列就销声匿迹。王立群是唯一一个在《百家讲坛》讲了9年的主讲人,他,还将继续讲下去。

说起于丹、易中天的淡出,王立群说:“他们早就收山了”,自己一直站在讲坛上,皆因“河南不能缺席”。“现在主讲人中70%是北京的,20%是上海的,剩下的10%来自全国各地,河南有一个人在那儿讲,每次节目总是会打出‘河南大学’的字样来,是对河南的宣传,如果轻易撤回来,就没有了河南的声音。”

“周秦汉唐的都城在西安,元明清的都城在北京,开封作为北宋都城,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,挑出北宋历史上5位重要帝王来讲,一年一个,一个40集,5个200集。”

“2007年我曾去美国讲课,非常受海外华侨的欢迎。”王立群说,2012年11月,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邀请,我赴欧洲宣讲中华文化引起了良好的反响。同时,还有不少讲学邀请,我一一谢绝了。

为何放弃?“人的一生,各种羡慕嫉妒恨有的是,别人怎么看我,我管不了,我能管的就是尽量减少各种活动,保养好自己的身体,做人生中最值得做的事情。”在心脏装了6个支架、每晚要靠安眠药入睡的王立群看来,眼下最值得做的事情,就是把北宋史上重要的帝王讲完。

“认认真真读了一辈子的书,就是要传播知识、传播文化,没让我下课,我就要讲好。”

“有的人,一转身,就是一辈子;有些事,一恍惚,就定格为回忆……不管是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,与所爱的人砍柴看花;还是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行至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,人生总得需要一个目标,有了目标,就需要不停地往前走,朝着目标不停地走。”这是王立群为我校2009届本科毕业生所作的演讲。这座小城,这所大学,这位夫子,一直践行着,行走在路上。

 责编:孙宏伟
来源:郑州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