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学文:辨治慢性胃炎

浏览量:209.0万次 发布时间:2017-11-28 14:01 来源: 作者:

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(以下简称“张师”)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,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后导师。张师从医六十余载,德艺双馨,治疗各种疑难病、难治病疗效颇佳,笔者有幸侍诊左右,颇受启发,获益良多,现将其辨治慢性胃炎的思路及经验介绍如下,以飨同道。

病位在胃,“毒邪”贯穿疾病全程

慢性胃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,多数患者尚无显著症状,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,如上腹隐痛、食欲不良、餐后饱胀、反酸、恶心等,严重者可见贫血、消瘦、腹泻等。在中医,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,可分属“胃脘痛”“纳呆”“胃痞”“嘈杂”“虚劳”“腹泻”等范畴。其一般预后良好,但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,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,易生癌变,故应重视。

张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,与肝、脾密切相关,“毒邪”存在于疾病全程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经脉别论》云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。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合于四时五脏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”。

西医器官“胃”是储存、消化食物的地方,其分泌的胃腺具有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的作用,张师认为西医的“胃”与中医的“胃”功能相同,而“上腹隐痛、食欲不良、餐后饱胀、反酸、恶心等”症状正是胃失和降的表现,故本病病位在“胃”。本病的发生大多因为现代都市人各种因素引起的过度精神刺激、饥饱失常、药物损害、病菌感染等,情绪不遂常引起肝气郁滞、气机不畅,饥饱失常则常引起胃失和降、脾失健运,故疾病常与肝脾相关。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(《黄帝内经素问·评热病论篇》),现代生冷、辛辣、肥腻等可口饮食大量涌现,若存在肝气不舒、脾胃不足的基础,加之饮食不节,则常致寒、热、湿、食等邪气留滞中焦,日久因虚致瘀,因实致瘀,寒、热、湿、食、瘀等邪气郁滞日久,化毒化火,亦有毒邪来自于饮食直中于胃者,邪毒聚集日久,或生症瘕,或灼伤胃络而出血,则变证丛生。故张师认为肝气郁、脾胃虚为本病的发病基础,而饮食不节、邪毒内聚于胃则是发病的关键病因,毒邪存在于疾病全程。

来源:百度